還記得剛進臨床實習時,有幾次補幫病人牙齒的時候,發現 light cure 照光以後有些樹脂好像還軟軟的,也聽說某些大師 light cure 時間長達 1 分鐘,所以我下意識以為我的樹脂是照光時間不夠才軟軟的。
後來我嘗試延長照光時間,發現就算照個 1 分鐘,用 bur 下去硨或是用white stone 下去打磨都覺得樹脂軟軟黏黏油油的,而且樹脂還會沾在 bur 上面,硨完也覺得表面髒髒的,沒有辦法弄出堅硬的 enamel 的感覺。

後來才知道樹脂聚合以後,表面會產生一層軟軟的東西,稱為氧化抑制層
氧化抑制層(Oxygen inhibited layer)就是未聚合的樹脂,厚度不一,跟每個廠商生產的樹脂成份、比例不同有關,看起來從 15μm~100μm都有。
如果沒有概念的話,想想看全口假牙的樹酯基底,光聚合以後摸起來整個都黏黏的,那就是氧化抑制層囉。

氧化抑制層的缺點?
畢竟是未聚合的樹脂,會影響 Final Restoration 的強度以及美觀。而且在治療步驟中,如果 adhesive 吹風吹太薄,氧化抑制層可能就會影響 adhesive 聚合。
移除氧化抑制層的方式
- Finishing 以前用毛刷沾磨砂膏打磨 (省時間)

2. 用棉球或紗布沾酒精擦拭,或用酒精浸泡半小時 (耗時間)
3. 病人自己吃東西時順便吃進肚子裡 (誤)
事情基本上都可以分正反兩面來看,氧化抑制層也不例外,雖然有缺點,但也有優點
氧化抑制層的優點
因為這些未聚合完全的樹脂,分層堆疊才成為可能。一層一層之間的樹脂就在氧化抑制層發生聚合反應。所以層層之間是不用加上 bonding 的。

樹脂單體 (monomer) 如果完全聚合成聚合物 (polymer),雙鍵全部用完以後就無法再跟新的樹脂鍵結了。不過實際上聚合率是大概只有 75% ,所以有 25% 的樹脂單體都保持未聚合的狀態。
所以就算把表面的氧化抑制層處理掉 (也就是 polish),這些剛剛聚合過的樹脂還是可以與新的樹酯聚合起來。不過最好還是重新 etching & bonding,以增加黏著強度。
至於老舊的樹脂,目前覺得跟新的樹脂 bonding 會有問題,所以照慣例會全部移除,但我還沒看過相關的論文,所以不清楚是否一定要移除。(見文章最後面蘇倪玉醫師補充)
樹脂如果被口水汙染到,口水會在樹脂上形成一層薄膜,所以要重新酸蝕,沖水,上 bonding,照光,然後才能繼續堆下一層樹脂。
如何防止氧化抑制層產生?
在 final restoration 的時候,可以在樹脂外圍加上 glycerin gel,隔絕空氣以後再來 light cure.
如果黏牙套之前沒有上 Glycerin,那麼在 margin 那邊的黏著劑在 light curing 以前外型不要弄得剛剛好,以免去除氧化抑制層以後,反而凹下產生縫隙。

對 Class II Direct Restoration 而言,完成咬合面的復型時,如果沒有上 Glycerin ,這樣最表面那一層氧化抑制層也是需要移除的,但是這樣就會需要不斷的修磨,結果造成咬合面型態跑掉。 雖然原本堆疊的型態也沒有多精準,但用White Stone 磨過的咬合面,那就相對更不精準了。在磨突出來的樹脂時,也許還會磨到病人原本的牙齒,耗時又吃力不討好。
另外,牙齒美白以後,因為漂白劑(過氧化氫)的產物就是氧氣,而氧氣就會留在牙釉質的空隙中,(牙本質的空隙更大,氧氣會留更久),如果所以要等美白以後 1~2 周才能進行bonding,以免影響聚合強度。
附註:
文章中有一句話比較難懂:
「如果 adhesive 吹風吹太薄,氧化抑制層可能就會影響 adhesive 聚合」
感謝浩庭王醫師的開示:

也感謝蘇倪玉醫師補充以下資料:
關於舊填補物處理方式: 遇到邊緣牙深處完整移除會導致侵犯牙髓者則會考慮留下做為 base,但面積不大,新填補物必須有足夠的 fresh wall 提供黏著,尤其是 margin,甚至是 enamel margin。所以在填補時是有在計算黏著面積的。舊當作 Base的填補物(樹脂)會經過roughening, etching, priming, bonding。一種安慰心態的重建 micromechanical retention
